在广袤的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以下简称“巴新”)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着全球目光。作为中国中冶在海外的重要战略布局,瑞木镍钴矿项目深耕巴新十余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属地化管理与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海外矿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瑞木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投资项目,涵盖采矿、冶炼、深海尾矿处理等完整产业链,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产能合作的典范。面对异域的文化、复杂的社区关系和严格的环保要求,中冶瑞木始终坚持“扎根属地、绿色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推动企业与当地社会的和谐共生。截至目前,项目累计为巴新贡献了数亿元税收,本地化员工占比达60%,社区发展基金投入大量资金,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展示了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一、属地管理:深耕本土 互惠共赢
海外矿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扎实的属地化管理。中冶瑞木将本地人才培养、社区共建和合规治理作为核心策略,构建起与巴新社会共生共荣的合作模式。
(一)本地人才培养:赋能成长 促进融入
“矿山的未来属于年轻人。”在中冶瑞木的培训中心,一群来自巴新的青年正专注学习选矿、冶炼等专业技能。对他们而言,瑞木不仅是提供薪水的企业,更是塑造职业生涯的摇篮。
中冶瑞木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招聘等多渠道吸纳本地员工,近三年累计招聘540名巴新人(2022年142人、2023年168人、2024年230人),本地化员工比例已超60%。同时,中冶瑞木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涵盖专业技能、语言文化、合规认证等内容,帮助本地员工不断提升职业素养。2023年,中冶瑞木首次面向巴新高校招收30名毕业生,2024年制定毕业生发展计划招收20名高校毕业生,提供轮岗实践与职业发展通道,让他们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快速成长。此外,为吸引更多巴新籍员工全身心投入瑞木建设工作中来,中冶瑞木通过优化薪酬体系,提高、增加员工福利等方式增强巴新籍员工的幸福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社区共建:发展共赢 造福一方
企业的繁荣离不开社区的支持。中冶瑞木成立“地方关系部”,专门负责与社区沟通协调,确保企业发展惠及当地居民。
在教育领域,中冶瑞木累计投入500万基纳支持学校建设和学生资助。2023年,瑞木资助160名土地主子女完成学业,并为24所学校修缮教学设施,援建26间校舍,为更多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冶瑞木修建道路、桥梁等惠民项目,覆盖10余个村落,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以前雨季时,村子几乎与外界隔绝,现在有了中冶瑞木修的桥,孩子们上学也方便多了。”一位社区长老感慨道。
此外,中冶瑞木推动“商业扶贫”模式,与土地主协会合作开发48个商业项目,总合同额达1.18亿基纳,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其中,妇女土地主协会成功运营商业项目,带动200余名妇女就业,社区家庭收入大幅增长。2023年,该协会荣获巴新商会颁发的“最佳妇女组织奖”,是瑞木社区发展的典范成果之一。
(三)合规治理:依法合规 构建信任
中冶瑞木在巴新严格遵守《矿业法》《环境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当地法律要求的合规管理体系。中冶瑞木设置企业管理部(法律与合约管理部门),专职负责政策解读、合同审查、法律风险防范等工作,确保企业运营符合法律要求。此外,中冶瑞木还聘请当地律师事务所作为长期法律顾问,实时跟进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管理策略,确保各项经营活动符合当地法律规定。为了提升企业透明度,中冶瑞木定期向政府和社会公开环境与社会责任报告,详细披露企业在环境管理、劳动用工、社区支持等方面的工作进展。
安全管理是企业合规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冶瑞木严格执行巴新《职业健康安全法》和中国五矿的安全管理标准,建立了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中冶瑞木推行“零伤害”安全文化,建立事故报告和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2023年来,中冶瑞木开展安全培训累计超过1200人次,安全事故率同比下降22%。此外,中冶瑞木引入智能监控和远程检测技术,对矿区的关键设备和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可控。例如,中冶瑞木在关键冶炼设备上安装智能传感器,实现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大幅降低了因设备故障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
二、环境管理:绿色发展 生态优先
矿产资源开发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如何在开发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可持续,是全球矿业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冶瑞木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充分运用国际先进的环保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在降低碳排放、控制污染、生态修复等方面积极创新,走出了一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低碳生产:降耗减排
中冶瑞木优化高压酸浸(HPAL)工艺,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在保持镍钴高效提取的同时降低了单位能耗。通过优化矿浆加热、酸回收及蒸汽利用等关键环节,中冶瑞木成功降低了 HPAL 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此外,中冶瑞木引入余热回收系统,将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用于矿浆预热和工艺蒸汽回收,减少了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提高了整体能源利用率。
在绿色能源应用方面,中冶瑞木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太阳能照明系统建设,基地办公区域已安装大量太阳能路灯和自动光照系统。中冶瑞木还优化用电管理,推行“高峰避荷”运行策略,在电网负荷较低时进行高耗能工序操作,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减少电力供应波动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二) 深海尾渣处理:生态友好
为实现环境友好型生产,中冶瑞木采用了深海尾渣填埋(DSTP)技术,将尾矿输送至远离沿岸生态系统的深海区域进行安全填埋,以最大限度减少对陆地生态和近海海域的影响。这一技术方案在全球范围内被多个大型镍矿项目采用,具有稳定、环保的特点。
为确保尾矿处理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中冶瑞木对尾矿排放管道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确保管道无泄漏、沉积物无异常扩散。最新的ROV检测数据显示,中冶瑞木尾矿管道运行稳定,无泄漏风险。此外,中冶瑞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海洋生态调查,跟踪评估尾矿处理的长期影响。202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矿区附近海域的鱼类种群数量同比增长12%,水质指标均符合巴新环境管理要求,进一步验证了深海尾渣填埋技术的可行性和环保性。
(三)绿色矿山:可持续发展
中冶瑞木以生态系统修复和绿色循环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并实施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策略,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积极推动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努力打造绿色矿山。此外,中冶瑞木还通过与当地社区合作,共同推动矿山绿色循环发展。
中冶瑞木矿山成立专职团队严格落实复垦和植树等生态修复工作,扎实推进给排水工程,精确规划矿山生产区域和恢复区域,旨在增加采空区的植被覆盖率,促进碳吸收和循环,从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利用矿山优越的自然水气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复垦工作,采用科学、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和复垦,致力于实现负碳战略,减少矿业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落实上述系列举措,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积极力量。
在全球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中冶瑞木深植巴新这片土地,以扎实的属地化管理、严格的合规治理、负责任的环境保护和持续深化的社区共建,探索出一条契合当地发展的矿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推动本地人才成长到助力社区繁荣,从优化生产工艺到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中冶瑞木不仅在经济层面为巴新创造价值,更在社会责任和生态保护方面展现了中国企业的担当。
未来,中冶瑞木将继续秉承“扎根属地、绿色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与巴新政府、社区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共同打造更加包容、环保、高效的矿业发展模式。中冶瑞木的实践证明,中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中不仅是资源开发的参与者,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积极践行者,为共建绿色、共融、共赢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