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太平洋地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瑞木红土镍钴矿项目是中冶集团自主设计、建设和运营的集采选冶为一体的世界级矿业项目,规模位列巴新矿业公司第三位。截止2023年初,已探明和可控的镍矿石资源量为5260多万吨,总资源储量大约1.55亿吨。该项目总投资20.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2.81亿),是中冶集团凭借自有知识产权打造的红土镍矿世界级标杆工程,是中巴经济合作的典范。在当时创造了达产速度最快、单位吨镍投资最低、单位吨镍现金成本最低的有色金属冶炼奇迹,为行业和世界矿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改变了中国人在国际矿业界的形象,提升了中国人在世界矿业界的地位。
作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在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投资项目和“一带一路”上最大的红土镍钴矿采选冶一体化项目,瑞木项目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还肩负着在南太地区展示央企品牌形象的责任,承担起中国和巴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桥梁纽带作用,为中国企业开拓南太市场,为中国同巴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中国和南太岛国建立密切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
红土镍金属行业的明珠
低品位红土镍矿的冶炼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被誉为有色金属冶炼塔尖上的明珠。1962年,澳大利亚矿物资源局发现了瑞木KBK矿山的镍钴红土矿床,虽然进行了大规模勘探、取样、实验、科研等工作,也获得了巴新政府的采矿许可,但是由于技术等原因,一直没有进行开采。直到40多年后的2003年,中冶集团组织了第一支技术商务考察队来到这片原始的热带丛林,才真正唤醒了这座沉睡了亿万年的世界级红土镍钴矿。2004年2月,在中国和巴新两国政府总理的见证下,中冶集团在北京与巴新政府、外方合作公司缔结《开发框架协议》,并在巴新注册成立瑞木镍钴管理(中冶)有限公司,这是集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建设、运营的大型专业化管理公司。
项目启动之初,面对着“零技术、零设备、零经验”的不利局面,而且硫化镍钴细磨等核心设备被国外公司垄断,拒绝向中国市场出售,工艺风险、进度缓慢、投资额高、设备短板犹如“四座大山”横亘在项目团队面前,外方股东的质疑、上级领导的担心、行业专家的疑虑,都没有停止项目团队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的坚实步伐。经过中冶集团各参建子企业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小规模试验获得成功并申请了专利。2006年11月,项目开工建设,经过6年时间,2012年12月,瑞木镍钴项目正式竣工投产。中冶人向世界宣布成功摘取了这颗有色金属冶炼塔尖上的明珠。
瑞木项目是世界上采用高压酸浸工艺处理低品位红土矿提取镍钴金属产品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品位红土镍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综合技术,有效解决了采矿-选矿-矿浆输送-冶炼全工艺流程的工程技术衔接及匹配难题。在工程技术衔接及匹配方面优于国内外同类型项目,打造了镍红土矿全湿法冶炼技术工程化应用的首个成功案例。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级预热+高压釜+三级闪蒸技术,蒸汽循环利用率高(>75%),浸出率高(Ni≥95.5%,Co≥95%),首次成功应用国产预热器、高压釜、闪蒸槽等关键核心设备,并成功选用大量特殊材料阀门及仪表,解决了高压、高温、高磨蚀、高腐蚀等恶劣工况的工程技术难题,实现了高压酸浸工厂自动控制和安全、稳定、连续生产。
瑞木项目创造了很多中国和世界第一,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该项目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行的高粘度红土镍矿长距离输送管道,后端配备了自主专利技术的世界上最大消能站,有效降低项目投资,与此前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节省投资70%;是世界上唯一采用深海填埋技术处置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尾渣的项目,设计、运行、理念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核心装备和部件方面推行本土化,瑞木项目开发了高效、节能、技术可靠性高的材料和设备,有效节约项目投资,包括中国本土首次制造的世界第二大冶金高压釜,直径5.1米,总长39米。瑞木项目采用国内自行生产并首次用于设备制造的钛17合金钢钛复合板,其中钢层厚度117毫米,是世界上最厚钢钛复合板材料之一,在国内首次制造并批量生产,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选用了世界上直径最大(超过28米)的深锥浓密机;直接矿浆预热设备是国内首次设计并制造的关键压力设备,保证了项目热的综合回收和工艺稳定操作;在国外首次批量采用ETFE材料(水立方外层用材料)用于高温腐蚀性矿浆输送;首次在长输矿浆管道中实现了统一内径的管道制造和焊接要求,使得矿浆输送更加流畅,定期清管工作变得更加安全。
瑞木项目首次采用自主开发的氢氧化钠沉淀镍钴技术,解决了氢氧化钠体系局部碱性过高、产品聚水性强的技术难题,解决了工艺稳定、易于控制、环境适应性强的工艺控制难题,产品含水率低,由73%-75%降到55%-60%,有效稳定了生产操作、降低了运输成本;创新性地采用“圆筒洗矿机+槽式擦洗机”的工艺进行洗矿;针对项目原矿属于高粘度多细粒粘土型难洗矿物的特点,采用“水力旋流器分级+螺旋溜槽粗选+摇床精选+磁选提高铬铁比”的工艺进行选铬,提高了选矿效率,镍选矿回收率≥95%,选后矿浆铬含量少、粒度细,不仅满足了长距离管道输送的要求,同时产出了副产品商品级铬铁矿精矿;采用液压铲+铰接卡车为主,水力采矿为辅的采矿工艺方案,提高了采矿作业的灵活性和效率,适合热带雨林高强度降雨的自然条件;有效实现了硫磺制酸过程中余热的回收利用,大幅减少了蒸汽制备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高压酸浸采用的余热回收技术热效率高,可节约75%以上的新蒸汽量;与同规模火法镍铁工艺相比,节能指标为50.5万吨标煤/年,减排二氧化碳量为155万吨/年。
凭借核心技术的研发,项目获得国内专利4项(原设计单位通过该项目获得国际专利1项,国内专利16项),并全部应用于项目实践中,包括矿石加压浸出工艺、从含镍钴矿石生产镍钴的工艺、氢氧化镍制品及其制备方法、红土矿选铬方法等在内的发明专利。截至目前,本项目及相关技术先后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优秀咨询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协会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
纵观世界各地的红土矿项目,投产不达产始终是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成为压垮项目的最后一根稻草。上世纪60年代古巴建成了一个红土矿项目,但是卡斯特罗革命后就一直停产。后来,一家加拿大公司对其进行投资改造,但是直到2000年才达到历史产能,还是没有达到设计产能。90年代末,澳大利亚建成了三个红土矿项目,由于技术原因,都没有达到设计产能,最高的一家达到设计产能的75%,其中一家已经倒闭。与瑞木项目同期投产的、由国外知名工程公司设计的马达加斯加Ambatovy项目至今产量只能达到设计产能的70%左右。新喀里多尼亚的Goro项目2010年投产后最高达到设计产能的60%,并且由于当地政局动荡,该项目股权被多次转卖,多次停产。
作为世界上首个快速成功的红土镍矿项目,绝大多数设备都是自主设计制造的非标设备,很多工艺也是首次使用,瑞木项目在实际使用和生产运行实践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又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所以只有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改进、创新完善。瑞木项目在投产五年后,2017年全面达产、超产,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多年达产超产,最高产量达到了设计产能的108%,这又创造了一项有色行业的世界奇迹。
瑞木人用骨子里的创新担当,扭转了资源、技术、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为世界低品位红土矿开发冶炼提供了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设备和中国解决方案。
真正起到压舱石、稳定器、动力源的作用
作为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的核心骨干子企业,中冶瑞木始终第一时间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竭尽所能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伴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瑞木项目产量、利润连创新高,利润水平持续多年在中国五矿、中冶集团子企业中名列前茅。即使在疫情三年期间,瑞木项目每年的利润平均超过了10亿元,真正起到了压舱石、稳定器、动力源的作用。
中国五矿,以“矿业报国、矿业强国”为初心使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作为中国五矿子企业中唯一以镍为主要产品的矿业企业,瑞木不仅承担着镍金属领域“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神圣使命,而且还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障国家镍金属供应安全的国家责任。中冶集团,全力以赴推进实现“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建设世界一流投资建设集团,并且要以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推进海外业务高质量加快发展;作为中冶集团利润大户的三座在产矿山之一的瑞木,位于“一带一路”南线上重要国家,是中冶集团在巴新的总代表单位,要承担起带领中冶子企业开拓巴新市场的责任。
巴新国土面积4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面积和人口都是大洋洲仅次于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国家,镍、铜、金、银等矿产资源丰富。受自然灾害影响以及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巴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近37%的全国人口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人均1.25美元/天)以下。202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显示,巴新在189个国家中位列第156位,属于“低人类发展水平”。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桥梁、机场、码头等领域有大量投资建设机会,并且劳动力资源丰富,将经历漫长的人口红利期。目前,中国十九冶、中冶国际等中冶子公司成功进入巴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领域。
凭借20多年深耕巴新市场树立的品牌形象,搭建的良好政府关系,中冶瑞木有信心在做好瑞木镍钴项目生产运营的同时,带领集团兄弟企业大力开拓巴新市场,拿到更多高大综新的优质项目。
“一带一路”南线的央企旗帜
瑞木项目于2012年建成投产,是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一个项目。虽然远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远离祖国、远离亲人,但是每一个瑞木人都时刻没有忘记我们是中央企业,我们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中冶瑞木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让当地人民和社区共享瑞木的发展成果。受中国创造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消除绝对贫困奇迹的巨大鼓舞,以“共同富裕”理念为指导,瑞木人积极探索,充分借鉴国内脱贫攻坚战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运营过程中,时刻不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包括提供就业、环境管理、员工培训、健康医疗、教育援助和基建项目等,并为土地主公司和当地企业提供商业机会,积极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在当地树立了负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成为“一带一路”南线的一面央企旗帜。
截至目前,中冶瑞木属地化员工946人,通过承包商间接雇佣当地员工约2000人;捐建房屋74栋,惠及71户700余人;累计投资援建项目周边24所学校;每年为项目区土地主子女提供学费,从矿山敷设9公里供水管线到Danagari移民区,保障维护移民区供水供电;累计提供技术培训6825人次。《发挥中国智慧 编织减贫之网——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冶瑞木为南太平洋岛国提供中国减贫方案》被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等7家机构联合授予“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并将收录进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瑞木项目还获得巴新矿业石油商会授予的“践行社会责任典范”荣誉称号。
瑞木冶炼厂具有高温、高压、强酸、强碱、强腐蚀、易燃、易爆等特点,稍不注意就极易发生事故。中冶瑞木充分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强化意识,从2017年以来,瑞木冶炼厂连续7年21次大修没有发生事故,创造了一个行业奇迹。
瑞木矿山充分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技改做到废水零排放,矿山下游河流又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又看到小孩在河里游泳,妇女在河边洗衣服,再也没有收到当地村民的投诉。而且每年节约用水50多万立方米,节约用电的同时也节约了大量柴油的消耗,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
踏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20多年来,瑞木项目得到了国务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国家领导人见证了瑞木项目相关协议的签署,到巴新项目现场视察指导工作。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会见了巴新总理马拉佩,并共同见证了瑞木相关协议的签署。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领导也高度重视瑞木项目的发展,中国五矿副总经理,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董事长陈建光赴香港出席首届巴布亚新几内亚-亚洲投资大会,并与巴新总理马拉佩举行会谈。中国驻巴新大使曾凡华、经济商务参赞姜成森,中国中冶外部董事等领导先后到瑞木公司视察指导工作。这既是对中冶瑞木的肯定和鼓励,更是鞭策。
2022年以来,中冶瑞木努力克服疫情三年带来的不利影响,摒弃守成思想,以积极的创业心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守正创新,大力推动各项工作。加强对员工的关心、关爱,让员工共享发展成果,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以中冶集团三年基础管理提升为契机,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废止、增加,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邀请原设计单位专家进行设计回访,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动设备的更新换代升级改造。加大深边部探矿力度,努力推动项目二期准备工作进展。加强与项目所在地马当省政府以及土地主的联系沟通,为项目营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加强与巴新政府、矿业部、劳工部等部门的沟通,为项目发展以及公司进一步发展争取巴新政府的支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极大改善了瑞木及中冶在巴新的形象。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积极在国内外媒体发声,有效占领舆论阵地,大力维持瑞木在巴新乃至国际社会积极、正面、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经过不懈努力,管理更加规范了,人心稳了,士气高了,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强了,矿山、冶炼厂运行更加平稳,和地方关系更加密切了,企业的发展环境更加和谐了。
目前,中冶瑞木走上了高质量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都在平稳有序开展。重新思考和审视瑞木项目,重新思考和确定瑞木项目的定位,重新思考和规划瑞木公司的顶层设计,重新思考和确立瑞木公司的发展愿景和企业文化理念。
新时代,新征程。中冶瑞木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重大机遇,大力推动采矿工艺革新、设备升级改造,大力推动深边部探矿找矿,积极寻求与巴新政府及企业深入合作,为瑞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也为中国五矿及中冶集团拓展巴新市场奠定基础。中冶瑞木勇于承担“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五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贡献力量,为中冶集团早日实现“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贡献力量,使中冶瑞木这面央企旗帜在南太平洋上空高高飘扬。(作者:宋树涛)
冶炼厂
矿山